道家文化能为21世纪提供什么
——葛荣晋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各位先生,今天我讲的题目是“道家文化能为21世纪提供什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的祖先为我们这些后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早熟的民族,早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时候,中国就是一个文化灿烂的国家,即出现所谓的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其中有一家叫做道家。所谓道家大体上是产生在公元前5世纪那个时候,也就是说离我们现在2500多年以前的时候,产生的伟大学派。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一个叫老子,老子是河南鹿邑县人;一个叫庄子,但庄子的故乡在哪里,现在有分歧,有人说他是河南人,有人说他是安徽人,有人说他是山东人,三家都在争庄子。老子的故乡也有争议,有人说是安徽人,有人说是河南人。我看这是个好的现象,说明老子、庄子他们的人格、他们的学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伟大的、不可估量的价值,所以大家都在争历史名人。有一次在演讲会上我讲现在没有一个人争秦桧是哪里人,谁都不要。可见一个人活在世上,应当为民族作贡献,应当为国家作贡献。只要给人民、给国家作了贡献,那么人民就会记住你的。千万别做坏事,做了坏事以后,谁都讨厌你,谁都不要你。
        现在我们讲在2500年以前,老子、庄子创立的道家学派离我们现在这么长时间了,对我们今天的社会还有没有贡献,就是说他们提出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社会进步还有没有积极作用。如果说有积极作用的话,这些积极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今天的演讲不可能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你们如果想全面地了解这个问题,请你们读我的一本书,叫《儒道智慧与当代社会》,还有一本书叫《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这两本书大体上回答了这个时代课题。
        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道法自然”与生态环境保护。2500年前人们提出的思想跟现代的生态环保怎么能联系到一起呢?我下面讲一讲,你们看看是不是可以联系在一起。我先讲讲“道法自然”这个命题是什么意思。在老子、庄子看来,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形成的特殊生态方式或生存方式,都有自己的本性,每一个事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本性,也就是说每个事物存在的方式、每个事物的特性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人为强加给它的。从这个意义上,这就叫做“自然”。用老百姓的话说,“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人强加给它而形成的。这个“自然”绝对不是我们说的“大自然”这个意思,所谓“道法自然”的意思,就是人应当按照宇宙万物自己的本性、自己特殊的生存方式去运作,“法”就是效法事物自然的本性。人不要按照人类的私欲任意改变事物存在的方式,任意改变事物的本性。老子认为“道法自然”有两层含义,从正面讲叫做“以天合天”,就是按照自然的本来的面貌去合它自己自然的状态。从反面讲叫做“毋以人灭天”,不要用人的私欲、人的主观意图去随意地改变自然。大概“道法自然”的基本含义就是这些。我这里讲一个例子,你们就可以懂了。中国古代的时候有一个鲁国,是一个小国家,也就是孔子的故乡,现在的山东曲阜。古代鲁的首都是曲阜。鲁君有一天在海边发现了一只海鸟,非常漂亮,鲁君很喜欢。有人把这只鸟捉住以后送到了国君的宫殿里去,鲁君怎么养这只鸟呢?他按照国君的生活方式来养这只鸟,把这只鸟放在笼子里面,每天给鸟吃的是“太宰之食”。所谓“太宰之食”,就是国君吃的最高级的食品。听的音乐是“九韶之乐”,把最高级的音乐演奏给这只鸟听,鸟吓得整天打哆嗦,肉也没吃一片,音乐也听不进去,三天而死。鲁君将皇宫的生活模式强加给鸟,违背了鸟的自然本性,结果鸟就死了。所以,要“毋以人灭天”。类似的事情我们解放后做了很多,比如说“围湖造田”。长江形成的五大湖泊,那是几千万年自然形成的,它有多大的面积,那是自然形成的。根据长江的流量,一年一年地形成,很自然,它的容量是恰到好处的。结果我们在“以粮为纲”的时代,为了增加粮食到处“围湖造田”,结果湖的面积越来越缩小,破坏了长江生态环境的自然状态,很多的水灾就是由此而酿成。这就是为什么“毋以人灭天”,我们以人灭天了,天就惩罚你。还有当年“除四害”,整天抓麻雀、灭老鼠。人类认为麻雀是害虫,是以人的利益来区分的,在自然当中,无所谓“害”,无所谓“益”的,每一种生物都有它存在的权力,当年把“四害”除了,其结果怎么样呢?有的地方出了问题了,本来蛇跟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自然存在状态,恰到好处,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结果把老鼠打死了,蛇多了。蛇到处泛滥,进到屋里面咬小孩,出了问题了。我们北边的大草原是多少万年形成的,你今天大量地开垦草原,然后种粮食,结果草原给破坏了,破坏了怎么样呢?大自然就报复你,北京深受其害。以前我上大学时还没有沙尘暴,现在每年都来儿次,这就是大自然的报复。我们人类干了许多这样的蠢事,所以我们千万要记住老子的教诲,“毋以人灭天”,再也不要按照人类的私欲任意地改变自然,任意地宰割自然。你宰割了自然,大自然虽然是不会说话的,但是大自然对你的报复也是无情的,记住这一条。
        尽管科学发展,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人类经过现代文明以后,又在向往着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就是按照“道法自然”的方式生活。我们下面讲一些具体事情。第一个关于农业问题,我们长期以来的农业实行"科学农法",就是科教种田,现在中国的口号叫做"科学种田",外国叫"科学农法",叫法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什么叫做"科学种田"呢?无非是四条,第一条是机械化,不要用锄头了,用各种各样的机械;第二条是用化肥;第三条是以农药灭害虫;第四条是用除草剂。有了这四条,就叫"科学种田"了。这种"科学种田"当然给我们人类带来了好处,也就是说产量大大地提高了,以前一亩地产粮100多斤,那就很不错了,现在动辄就是1000多斤,产量提高了,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科学种田"也有它弊端的一面,比如说机械化,机械化当然是速度快了,但是最大的弊端就是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有许多微量元素也减少了,长期使用机械化的结果是土壤退化了。比如说用农药,用农药当然可杀死害虫,那没问题。但是农药是不长眼睛的呀,树木上面、蔬菜上面、庄稼里面既有害虫,也有益虫,农药一洒下去,杀死了害虫,同时也杀死了益虫。好的坏的一起都杀死以后,庄稼植物形成的生物链就破坏了,结果庄稼就出现弱化的问题。土壤里的许多微生物也给杀死了。所以杀虫药也有问题的,也会带来这样的弊端。比如说化肥,化肥当然是可以增加产量的,这个是事实。但是化肥带来的弊端是无法想象的,这一点我们也是深受其害。有的地方吃粮食中毒了,为什么会中毒呢?就是化肥使用过量,化肥的残余保留在粮食当中,人在吃了以后就得各种各样的疾病。比如,电视台播了一条消息,一个地方养猪用瘦肉精,在卖的前几天大量地让猪吃,结果猪没有消化了,就保留在猪肉里面了,好多人买了这样的猪肉吃了以后,大量地食物中毒。这种事情太多了,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所以说科学种田固然有它有利的一面,但同时也有它不可避免的弊端。我最近几年到国外一些先进国家讲学,走了许多地方,他们深受其害比我们早。我们比较落后,刚刚科学种田,就已经受到其害了。所以他们早就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人类再这样下去,吃的东西都没有一点儿放心的感觉,都没有一点儿安全的感觉的话,活得就太累了。我们现在已经有这种感觉了,不是已经报道过了,你不是要大米好吗,发了霉几年的大米一抛光,一泡制,特别亮,结果买回去以后,食物中毒了。吃什么都有点不放心,这对人类的威胁太大了。所以很多先进国家都在思考这些问题,我们能不能找一条另外的道路来种田,不要给人类在吃的问题上造成这么大的不安全感。日本有一位学者福冈正信先生,今年快80岁了。他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人类能不能换个办法来种田,他思考的结果是,针对科学种田的弊端提出一个新的农业模式,"自然农法"。就是根据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为指导来种地。"自然农法"的意思是什么呢?它的最根本的精神就是人类不要任意地、主观地来种田,而要根据自然的本性来种田。具体来说,提出四个"不",即一是不耕地。不耕地,土地板结怎么办呢?他有办法解决,他搞实验田,在地里养了很多撮鼠、蜓蚓,用自然的力量来达到松土透气的目的,不用人为的机械的力量。二是不用化肥。用什么代替呢?用一种绿色肥料或者农家的自然肥来增加肥力。福冈正信先生田里种了很多植物,有一种草,到一定时候把它翻盖下去就成为绿肥,这很好。其实这一点,我在江西"五七"干校的时候种稻子有体会。江西人每年二三月份稻田里有一种红花草。在插秧以前把红花草翻盖下去,有十来天红花草就腐烂了,这是很好的肥料,然后再去插秧,这就是用自然的力量来增加肥力的。三是除病虫害怎么办呢?除病虫害不是用化学农药,是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因为自然界生物之间是相生相克的关系,是一个自然链条。福冈正信先生在稻田里养了很多蜜蜂、蜘蛛这些虫子,这些虫子恰好吃稻田里的害虫"飞虱",这是以虫治虫的办法,是个很好的办法。我在台湾讲学的时候曾到台南有个地方,叫亚洲蔬菜中心,这里种了一种菜,这种菜里有很多害虫,他们也养了一种小蜜蜂,蜜蜂用尾巴一蛮,就能把害虫给萤死。采用这种以虫治虫的办法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办法,实行的结果也证明是有效的办法。福冈正信先生通过他的理论和实践,现在一亩稻田也能打1000多斤粮食。这种办法既没有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产量也不低于科学种田的产量。福冈正信创立的"自然农法"可以说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的一次成功的运用。所以"道法自然"思想在我们未来农业的发展前景当中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上面讲到人类农业的问题,我再讲讲人类住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一位最知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有一次他到美国讲学考察,去拜访20世纪美国最有名的建筑学家赖特先生。赖特先生问他,你来美国干什么,梁思成先生说我来学美国的建筑学,赖特先生手一挥说:请你回中国去,最好的建筑学理论在老子那里。当时梁思成愣了,老子是个哲学家,跟建筑什么关系呀?接着赖特先生就说,请你背一下《老子》的第几章,背完后觉得有道理。赖特是个建筑大师,他根据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创立了一个有机建筑学派。所谓"有机建筑",就是说把人造的建筑同大自然融为一体,形成有机的一个整体,这种理论叫"有机建筑"理论。我想赖特先生根据老子的思想提出"有机建筑"理论,应当说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里建筑学的一次反思。我们想想,看看我们现在住的怎么样,是提高了呢,还是下降了?去年我应苏州大学的邀请去那里开会,会后去苏州的园林参观,参观各种各样的园林,那当然都是过去有钱人家住的了。我们现在不从政治上评价这些,就是从自然建筑的美来说,那真正是人类理想的居住场所。在苏州郊区一个村,叫什么名字我不记得了。看了后觉得这个环境真是太舒服了,与大自然很亲近,而且整个建筑和大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建筑只能是给自然增加美,而不是破坏自然。这里的园林建得实在是漂亮。比如有个叫网师园,面积不大,建筑是非常之漂亮。其中有一个赏月亭,亭也很小,八月十五那天,一家人坐在赏月亭内,萧乐弹奏着,意境是多么好啊,生活真是舒服。另外还到了一个园林,是新开出来的,叫做退思园,"退思"就是退而思过的意思。清代有个大官,不知犯了什么错误,被慈禧太后给罢官回乡了。回乡以后他就退而思过,把自己的花园叫退思园。退思园中的建筑,从住房到花园都非常美,其中有一个我觉得很感动,湖边有一个主人休息的地方,休息房里面没有空调,是自然空调。房内有一张床,床下是小河流水,凉荫荫,夏天不需要空调,就享受到了空调的待遇。另外还有一个有钱的人,不是官,是大商人,他家里也没有空调,他在房间里面挖了一口井,井放出了冷气。你们看中国人多聪明,古代没有空调,他们想出这个办法来,房子里面夏天整个是凉荫荫的,也没有污染。当时我想这不是天然的空调吗?中国人很会享受,也很聪明。我们看看我们现在住的怎么样,我们现在住到洋楼里面去了,住到高层建筑里面去了,这当然是一种进步,比我们住小平房,比一家人挤到几平方米的房子里是一种进步,但是并不是理想的住宅。你看看我们今天房间的设置,第一,它的建筑材料不是自然的,是人造出来的,什么大理石,什么人造瓷砖,什么人造的各种各样的涂料。不要忘记天然大理石里每时每刻都放出一种气叫做氡气,对身体非常有害的。各种各样的瓷砖,每时每刻也在放着一种气,你就生活在这当中,然后是各种家电,密封房间中的空调、冰箱、电视、打印机、电脑等东西,每时每刻都在放着许多看不见的电磁波,在刺激着人类的身体。不要忘了,人一天24小时中, 80%的时间是在房间里面,但是房间现在就是这样的环境,对人身体实在是不好。所以我劝在座的各位,装修当然是可以的,但千万不要贪便宜,买那些污染厉害的装饰材料,也不一定按照宾馆那种高档来装修,按照自己的个性进行适当的装修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减少一些污染。再加上安全问题,每家每户都安装防护网,那跟鸟笼子有什么区别?这种住宅房间是不是我们人类最理想的环境?我看不是,人类的住宅将来还得按照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回到自然当中去,选择一种适合人类身体健康的住宅模式,当然这是个理想,我想将来一定要走这条路的。我们现在看到为什么星期六、星期天许多人要到郊区农家旅游呢?不就是农家的房子接近大自然,没有那么多污染吗?我们现在也在想回归自然,到农家院里去,到郊区买套房子,这个从哲学上来讲叫"道法自然",就是人类要从远离自然的地方回到自然当中去,要贴近自然,要把建筑和自然融为一体。我们要寻找这样的家园,这应当是人类理想的家园。我们中国古代的建筑,特别是花园、公园、陵园,以及和尚庙、道观几乎全部都是按照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进行建筑的。我们远的不说,就说颐和园,你们看它很美,它为什么美呢?美就美在依山就势,然后按照"道法自然"思想而建构起来的,山巅建阁,佛香阁。回转之处建亭,便于人累了好休息。水边建橱,坐在水边看看水;幽静之处建馆。整个颐和园就是按照老子"道法自然"哲学建造起来的,美就美在这里。建筑本身与它周围的西山、玉泉山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建筑是人造的,但你看来却是自然的。中国人的高明,就在这地方,要不西方人为什么向中国人学建筑呢?我们再看十三陵,它为什么建在那个地方?它的黄瓦和周围绿色的屏障融为一体,看起来非常美,这就是"道法自然"思想。我们的长城也是这样,最近我参加了一个长城研讨会,发现长城也是这样。我们的长城为什么美呀?从哲学上讲,美就美在这个建筑虽是人工建筑,是个军事建筑,它居然跟大自然融为一体。你们要到山海关老龙头就会发现,这里的长城是顺着山势,因山势而修,顺着山势往上修,从下面看它就像天梯一样,非常的漂亮。居庸关长城,远看像一只展翅的雄鹰。中国人很聪明,材料就是当地就近取材,全是自然的石头、砖瓦,很自然的。为什么美呢?用哲学的话讲,叫做"天人合一",人工的建筑和天然的东西融为一体,这一点和西方的建筑不一样。西方的公园和我们的不一样,比如,去美国的迪斯尼乐园去看看,它的公园的草木是经过剪裁的,这个咱们中国现在也学人家了。把树剪成猴子的形状,剪成花鸟的形状。中国人不这样,中国人顺其自然,草长成什么样,略加整修就完了,非常简单。所以两种文化、两种价值观念完全不一样。我想将来我们的建筑应当在"道法自然"的模式当中寻找,还是回到大自然当中去,现在这种鸟笼式的住居不是人类的理想住居。
        再一个是人类的食物。我们今天吃的东西实在是让人不放心,有注水肉,买蔬菜又有残留的农药,还有很多的人造肉。我劝你们到饭馆吃的时候凡是人造的东西千万别吃。什么人造虾呀,看着挺好看,色非常美,你们不要为它的美色所骗,千万不要吃。还有一种精加工的食品少吃,比如说面粉,精面粉少吃为好,还是小麦磨成什么样的面就吃什么样的面最好,最有益于人体建康。不要吃太多精加工的东西,要吃一点儿粗糙的东西,原原本本的自然的东西,这样比较放心一点。这一点请大家一定要特别的注意,因为人类深受人造食物的害,所以现在人们呼吁"绿色食品"。什么叫"绿色食品"呢?绿色食品就是"道法自然"的食品,就是没有经过人工加工的食品,或者粗加工的食品。养生之道有一条就是什么时候产什么你就吃什么,什么时候不产什么东西就最好不要吃,因为它是违背自然本性造出来的东西。比如说西瓜,咱北方的西瓜在夏天成熟,大地长的西瓜一定是好吃的,其他季节也有西瓜,是大篷出来的,味道不一样。吃时令菜是最好的,时令菜是什么,就是"顺其自然"长成的菜,什么时候产什么你吃什么,这个最好,所以强调吃绿色食品就是因为人类深受人造食品之害。现在也开始关注"绿色服装"、生态服装的问题。以前我们中国很穷,老外给咱们送一件化纤做的衣服,我们认为这很高级,那时我们穿的棉衣很土气,觉得不好,现在看来反而是好的,这是自然的东西,是自然生态的服装。化纤对人身体的危害太可怕了。有一次我冬天买一件化纤的衣服,起静电,它放出的东西能不刺激人的皮肤吗?所以我们不要完全图好看,还是回到自然当中去,穿点自然的,棉花做的、亚麻做的服装。我想绿色食品和绿色服装的提出就是人类呼唤"道法自然"思想的一种表现,就是人类按照"道法自然"思想想找出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远在2500多年前的老子思想就在我们身边,并不远离我们,只不过我们不自觉,我们搞哲学的比较自觉,这就叫"道法自然"。提出是在2500多年以前,其思想的灵魂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
        第二个问题讲一讲道家的“无为而治”与企业管理艺术。我们正在进行现代化的建设,而且加入WTO了,各种各样的外国企业都要到中国的市场里淘金来了。如何提高我们企业的管理水平,是我们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时代课题。管理不只是指企业,一个机关,一个公共团体,一个社团,都有个管理水平的问题。外国的管理学确实有它成功的地方,但是西方的管理学也有它的弊端,西方的管理学把管理对象都看成"物",不看成“人”,它是"以物为本"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把人当"物"来管理,它的管理基本是重视硬件管理,制定一系列条规、一系列制度,什么时候上班、打卡,非常严格。我们称之为硬结构管理,或者硬性管理。这种管理当然有它的好的一面,但是这种管理是个不完全的管理,因为对被管者既要实行硬性管理,同时也要实行软性管理,既要实行刚性管理,也要实行柔性管理。这两者相结合,才是一种完全的管理模式。中国的管理特点,就是一种柔性的管理,不管是儒家的管理,还是道家的管理,都是柔性的管理。所以用中国的柔性管理学来加上西方的刚性管理学,可能是未来理想的管理模式。叫做“刚柔相济”,只用一手不行,要用两手来进行管理。我想中国的管理学在这方面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我们的老祖宗虽然是九流十家,都有一个共性,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修己治人之学","己"是指管理者,就是说管理者本身要进行素质的修养。素质修养当然包括业务的修养、道德品质的修养、艺术的修养等。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水平的人,绝对不能是个贪污犯,也不能是个谋私者,这样的人管不好企业的。治人者管理也,你素质好了,才有资格去管理人。所以中国的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管理学,在这方面中国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料。今天我只讲道家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千万不要把"无为而治"看成是懒汉哲学,这就糟糕了。"无为而治"最精髓的含义就是说如何"有为"的问题。"无为而治"的含义大体有三条,第一条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意思,就是作为一个高层的领导者、一个有水平的领导者,应当是大事有为,小事不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一个领导者,即使是一个天才的领导者,毕竟他的知识、经历、时间是有限的,用有限的东西来领导一个非常复杂的企业或团体,是很困难的。因此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在大事上要有所为,小事上要有所不为。这里我讲一个中国古代的故事,叫做"丙吉察牛"。西汉的时候一个很有名的宰相叫丙吉,有一天他带上办事员出长安进行私访,走在路上忽然看到一群人在打架,打得头破血流。丙吉眼都没眨一下就过去了,没理他们。然后又走了一段以后,看见农民在赶着牛,用鞭子打牛,牛口吐白沫,丙吉马上停下来,去调查研究,问他为什么要打牛,为什么牛口吐白沫呢?跟随他的人觉得很奇怪,说人命你不管,一头牛口吐白沫你居然如此关心,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讲了一番道理,说因为我是宰相,涉及到全国的大事我来管,因为大家都知道牛在农业社会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如果春天牛出了问题的话,涉及到整个农业的丰与歉,全国人民吃饭的问题。全国人民没有饭吃,农民就要造反,王朝就要灭亡。说这是大事呀,作为宰相我怎么能不管呢,怎么能不解决这个问题呢?他说打架的死了人、伤了人,我已经任命了长安令了,我已经任命了延尉,这是他们要处理的问题,我为什么要管呢?我管不了那么多。你们说他讲得有没有道理?我看很有道理。领导者的大事无非有两件,按照毛泽东的说法,第一是出主意,第二是用干部。出主意就是决策,凡是涉及到长远利益的重大决策领导一定要抓,决策一定以后,要人去做,用干部一定要抓。我看高明领导主要抓这两件事,出主意、用干部,或者叫做决策用人,其他的事叫下面去做,你就不用去做。这一条很重要,可是我们有的领导,也可能是好心,什么事情都想管,结果形成了所谓的辛辛苦苦的官僚主义者。大事一定抓,小事不要去抓。这是一条原则,很好,非常的重要。
        "无为而治"思想的第二条含义是"君无为,臣有为",这是个领导艺术。如果我们到一个企业,或者到一个单位,看到它的中层领导干部非常的忙碌,第一把手、第二把手,党委书记和总裁比较潇洒的时候,这个领导是成功的。为什么呢? “君无为,臣有为”,就是一旦你任命了干部,一定要信任这个干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你怀疑他,就不要去用他;你用了这个干部,就要信任这个干部,就要放权、授权,就要让人家做到有职有权,充分发挥作用。一个企业或社团机构就像一个管理场一样,它本身是规律的,不能随便破坏这个管理场。高层领导处在这个塔尖的最顶端,中层领导就在中间,下面就是老百姓。这形成一个管理场,管理场里各就其位,运转起来就非常灵话。如果不是这样子,就破坏了这个管理场,整个领导机器就乱了。一个领导要切记,你不要犯越位错误,随意干预"臣"的事情。所以臣和君的关系好像一台音乐晚会,你的角色是指挥而不是歌唱者,这得搞清楚。就像导演一部电影一样,你的角色是导演而不是演员。可是我们有些领导喜欢当演员,这就糟糕了,你在领导场里面千万不要越位,对已经任命的下层就要信任他,让他放手去干。当然要有非常明确的制度,定期考核,但是在工作当中不要干涉,一会儿送个条子,一会儿下个指示,搞得中层领导没法干。老子就反对这个,主张"君无为而臣有为",等到大事一定,干部一任命,你潇潇洒洒过日子,何乐而不为呢?英国有一个大出版商,每天大事抓得很紧,大事决定以后,他就钓鱼,人们问他经营这么一个大企业为什么这么潇洒,他说这是他们干的事,不是我干的,我做的事就是决策,决策完了我任命,任命完了事情就完成了。干好我就奖励你,干不好就撤职,很简单。我们有些领导喜欢递小条子、下指示,这样不行,搞乱了。这是第二个意思,很重要。第三个意思是,“无为而治”就是不要违背人的本性,不要违背人的自然要求而做事。领导者应是个有情感、有理想、有思想、有欲望的群体,作为领导者不能跟被领导者对着干,这样还能领导好吗?"因其民之所欲而欲之",根据被管理者所希望的去进行管理,这就叫做"无为而治"。比如我举一个例子,一个地方盖了一片小区,小区中有几十座楼,有商店,楼和商店之间的道路到底怎么修?有两种方案,一个是人为的,是事先设计好了,然后就修出路来,这种当然也有成功的,但是有时候事先的设计未必符合楼和楼之间人们的生活心理状态、人们的需要,常常是修了的路人们不走,走别的地方,为什么呢?它不是顺其自然,不是“无为而治”。另一个是“无为而治”。楼群修好之后,道路怎么修,问总工程师,总工程师说先不要修,种上一草坪,等一段时间。人们根据生活需要自然走出一条路,这个时候他说按照这个来修就行了,一定符合老百姓要求,这就是一种智慧,这就叫顺其自然的领导。这一条很重要,我们的一些领导,你既然领导的是人,人是有感情、有欲望、有要求的高级动物,你就要“因其民之所欲而欲之",不要违背民意,不要违背民心。顺应民情,这是一条基本的领导原则。
        从上面三条可见,"无为而治"是一种领导艺术,并不是懒汉哲学。如果我们一些领导能够学得一些中国哲学的智慧来进行领导的话,就可以当一个甩手的掌柜而且还得到群众的拥护。
        第三个问题我想讲一讲"身重于物"与人生艺术,就是讲人该怎么活。我们说老子、庄子都是大哲学家,都是非常有智慧的哲人。在他们的时代,他们已经看出人应该怎么活。有两种活法,一种活法是"物重于身"。这里所谓"物"简单讲是指名和利。"身"是健康、生命。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以后,特别是参加工作以后,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这么一个矛盾,你的生命和你所追求的名利关系怎么处理?哲学家很早就已经思考这些问题,今天思考这些问题。每个人都有身体、都有生命,同时每人都追求名、追求利。名、利即外物和生命之间的关系怎么处理才合理。这个问题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存在,只是不同时期具体的内容不同而已。在老子那个时代他已经看出来了,因为老子那个时代跟我们现在差不多,很多人生活的目的就是追求功名利禄,追求的结果,就是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古代也有一些商家,为了在市场当中争利,使尽了各种各样的手法,结果有的挣着钱了,有的也没挣着钱,都是筋疲力尽,最后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个结果。看看我们今天是不是这个样子,多少人在市场的海洋中,说到底不就是一个"利"字吗?有人为了挣钱是不择手段,有人胆大妄为触犯法律,结果进了监狱,毁了自己。昨天我们几个朋友去香山时讨论这个问题,人活着很累呀,没有钱不行,钱太多也麻烦。你们看看钱多的人日子也不好过,身后跟着好几个保镖,这连一点儿自由都没有,搞那么多保镖干什么?怕人杀了他。别墅旁边布置那么多人,也不自由,整天怕人偷他、抢他,怕人杀他,过得很累,钱太多了也麻烦。钱太多了如果价值观念不正确,道德品质不高尚的话,可是你犯错误的前导。比如说,没有钱的时候夫妻两个人过得亲亲爱爱,其中有一个下了海赚了钱,夫妻之间失去平衡了,瞅着老婆怎么都不顺眼,然后就不回来了,然后外边就有了情人了,有的就离婚了。结果不知道哪一天就犯了法进了监狱了,这种情况很多。没有钱不是好事,有了钱不会用钱也不是好事,对于钱必须二分法。权也是这样。钱和权太有诱惑力了,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东西,但是对待钱、对待权,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要有一个正确的人文关怀,才能处理好这个关系,否则就要出问题。我觉得,老子就已经看出了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一个相反的活法,叫"身重于物",即我的生命比金钱、比权势更重要,就是这个意思。按照这个思路去活,那就是另外一种活法。老子提出"身重于物",就是说要把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不要因为钱和名的追求而损害了生命与健康。这种事例太多了,就说我们当老师吧,我们评教授有指标,今年你这个系只能提一个教授,多少人都奔着教授的名额去,结果争得一塌糊涂。我想在官场上也是一样,只有一个处长,多少人盯着那个处长的位置。我们能不能换个活法,不要看得那么重,要身重于物,要活得潇洒一点,在有吃有喝的情况下,我们要淡化一点名利思想。在商品社会里面是不可能不竞争的,今天是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竞争经济,怎么能不竞争呢?但是能不能换个活法?
        再说一件事情。美国洛杉矶有一个很有名的大桥叫金门大桥,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景点,金门大桥是美国企业家自杀的地方,美国企业家每到破产的时候,没有钱的时候就到这里找个地方跳到大海里自杀。日本有一个风景区,在海边,也是日本人自杀的地方。不仅美国有,日本有,中国也有。为什么自杀呢?那一定有不愉快的事,无非是钱和利。我们能不能看得淡一点?活得潇洒一点?但前提得有饭吃,没饭吃潇洒不了,没有房子住露宿街头怎么能潇洒起来呢?如果生活有一定保障,是不是可以换个活法?按照老子的思想,"身重于物",生命健康最为重要。有些人倒霉的时候,特别是官场倒霉的时候,老朋友见面都会劝他不要看得太重,"无官一身轻"嘛。"无官一身轻"就是老子"身重于物"的一种通俗的说法,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子。我们通常还有一句话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处于逆境时只要有个健康的身体,就可以东山再起,为什么要自杀呢?我曾给美国人讲,你们都不懂老子的"身重于物"的哲学。你今天炒股票赔了,只要人还在,就可以重新东山再起,为什么要自杀呢?
        还有一点,要淡化做官心理。我们按照老子的说法"身重于物",不要因为这些损害了身体健康,损害了自己的声誉,最后为了争官而犯法进监狱,这就不合算了。特别是今天我们这个社会里,老子的思想是调剂人的心理状态、寻求人的心理平衡、缓和紧张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当然古人有他们某些消极的一面。有时在人际关系搞得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想想老子的思想就想通了。所以说应该学一点哲学,我经常讲哲学就是一种社会心理学,它能给你解决一些思想方法的偏差,使人的心情豁然开朗。最近我分析了我们现代的英雄人物,英雄人物之所以是英雄,从道德品质上讲是由两个要素组成的,一个要素是个人名利淡如水,一个是国家事业重如山。一个英雄人物,从哲学上分析他,最后就归结为这两个要素。个人名利淡如水就是老子"身重于物"思想的一种形象的说明。但是光有这条不行,还有一条,国家事业重如山。对民族、公众的事业要有献身精神。这两个因素相结合,才能构成一个英雄人物的内在的精神世界,缺一不可,两者是互补的。只有他对民族、对国家有一个重如山的责任感,他才对个人名利想得比较少一点。只有对个人的名利想得少一点,才能保证对公共事业作出突出贡献。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活在世上也应有这两种品格。
        另外再讲讲老子的"不争之德"。"不争之德"长期以来被人们误认为是一种消极的东西,其实理解错了。老子讲的"不争之德"是什么意思呢?是讲如何"争"的问题,不是讲不去争。在我们今天市场经济竞争的时代能不争吗?不争就在社会上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但如何争就有一个哲学智慧在里面。比如,最近有个企业家告诉我,他就实行老子的"不争之德"。一种产品在市场卖得最为火暴的时候,他根据老子"不争之德"思想,就退出这个领域。因为最激烈的时候就意味着产品快死亡的时候,物极必反呀。走到高潮就要死亡。同时,在激烈相争之时,再去争,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他讲得很有道理、很有智慧。所以不要认为我们老祖宗那么笨。还有老子讲的"不敢为天下先"。我们经常处理问题,有的时候"不为天下先",有的时候"敢为天下先",这两个方面我们在生活当中都需要。比如说为国家、民族作贡献的时候要敢为天下先,在科学创造的时候要敢为天下先,要敢于发明。但有的时候不为天下先,比如说在个人名利面前我们退一点,吃一点亏有什么不可以呢?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敢为天下先,什么时候不敢为天下先,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不能笼统地讲敢为天下先就好,不敢为天下先就不好,不能这么讲。这是有智慧的,比如说知足和不知足,如果人老知足,这个人了就没进步了,追求事业就要无止境地追求,这叫不知足。
        在生活上要知足,适可而止嘛,生活是个多彩的世界,你要掌握哪些方面要不知足,比如说搞事业要不知足,要不断地追求。但有的时候就要知足,知足可以心里平衡一点,心理高兴一点,知足常乐。知足可以缓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可以潇洒一点。所以人生是一种艺术,人活在世上非常之艰难,哲学就是教给你们如何活的艺术。在人生的大海当中活得潇洒一点,活得艺术一点。如果你不懂得生活的艺术,就会觉得生活很艰难,就觉得人生是苦海了。这就要学点哲学智慧,就活得潇洒了。
        今天就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道法自然"与生态环保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无为而治"与企业管理问题,第三个问题是"身重于物"与人生艺术问题。通过这三点就可以看出来,老子、庄子虽然生活在2000多年以前,但他们提出来的学说在我们今天现实生活当中仍然以各种方式在起着作用,所以我们如果能够真正用我们的人生阅历去阅读我们圣贤的古书,我们会获得很多智慧,获得很多有益的教益,使我们精神充满着快乐,使我们活得更加潇洒。
        问:我想问一下葛老师您刚才讲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身重于物"的哲学,我想"道法自然"是不是可以全面概括整个道家哲学,您如何认为?
        答:刚才问"道法自然"是不是可以概括道家哲学,简单讲也可以这么说。因为道家哲学本身是围绕一个"道"而展开的,所以我们称它为道家,正像儒家全部哲学是围绕一个"仁"而展开一样。"道"既有自然领域方面,也有社会领域方面,内容是很丰富的。"道法自然"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道家哲学的一个简单的说明,我讲得比较通俗一点,因为"道法自然"这个命题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作为世界本源的“道”,它本身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这是第一个命题。老子认为我们整个宇宙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源叫“道”。什么意思呢?就是道和万物之间的关系是无为的,就是说道生万物的时候是自然而然地生的,宇宙间万物的生长都是自然的,而不是上帝或神指挥让它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和万物之间的关系是无为的,但又是无不为的,意思就是说道产生万物,所有宇宙间的东西包括神灵在内都是由道产生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无不为的,什么都包括,这是一个命题。第二个命题呢,产生出来的宇宙万物本身又是自然而然的,就是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的发展都是自然而然的,都不是人强加给它的,也不是神灵强加给它的。道家哲学反对外来的绝对,不承认这个,只承认宇宙万物本身是自然而然的,这是第二个含义。第三个含义是,既然道和宇宙万物都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人在对待宇宙万物的态度上应当持无为而无不为的态度,就是我们讲的“道法自然”了。所以"道法自然"这个命题本身有三层含义,这三层含义大体上包括了道家哲学的基本内容,我们用"道法自然"这个非常简明的命题来说它是道家哲学的内容,大体上是可以的。
        问:葛老师,谢谢您,讲得非常生动,我深受启发,因为我是学医学的,我有一个困惑的地方。我们讲到"道法自然",这个自然的平衡点怎么来把握,就是您怎么认为它是自然的还是非自然的。比如,您刚才举的一个例子以虫治虫,我认为它本身已经不是一个"道法自然"了,是人为去干预的。人的自然,每个人的认识又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用化肥,我可能认为这就是人追求的一个自然,希望它产量高,我们现在看来化肥有害。比如说我们医学里面,药物——一种化学的东西进入体内,按照道法自然的话人生病本来是一种自然,咳嗽就是排除异物,用镇咳药实际上是一种抑制,是非自然的。就是说这种自然和非自然在我们人的认识过程中,本身还很难定,这个平衡点怎么来把握?比如说犯罪分子,现代医学发现很多暴力倾向的犯罪分子,他的神经系统本身是有异常的。那么我们把他投入监狱,这是一种自然还是非自然?比如说按照"道法自然"的学说,动物是没有监狱的,我们人类是有监狱的。这个自然点如何来把握?我请教一葛教授,谢谢!
        答: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也是很难说清楚的问题。我想是这样的,你刚才讲到医学,讲到法学,讲到社会心理学都涉及到这方面问题。"自然"这个概念,我刚才讲,是说这个世界本来如此的,它的基本含义就是这个意思,不是我们说的大自然那个意思。所谓"道法自然",并不排除人为的作用,不是人完全是自然的奴隶,自然怎么发展,我就怎么做,不是这个意思。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还要人干什么呢?人还是有他的主体意识在里面的。至于你的主体意识发挥的时候,你要考虑到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的自然本性,它本来的存在状态,你要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人的私利、人的某种愿望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本来的面貌,本来的状态,而妄加干涉的时候就叫不自然,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你刚才讲医院的问题,我本来有一个题目就是道法自然与中医学的问题,就不讲了,以后有机会咱们再专门讨论这个题目。比如说药物的问题,它确实是人造出来的,但是人在造药物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人的生理的自然本能,如果违背了人的生理自然本能造出来的药就可能害人。好像药都有副作用,但是有个度,这个更需要探索了,至少造的药不能够危害到人的健康。既要帮助人又要尊重自然它本来的样子,不要因为人为的干涉而破坏了自然的平衡或者人承受的能力,大概是这样子。比如说水利,完全让水自流行吗,不行,还是要改造河流。但是河渠改造的时候一定要遵循河的自然运行规律,当地的生态环保,把各种因素考虑进去,又能达到人的目的。只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反对人妄加干涉自然而导致自然生态的破坏,不是说人不干涉自然。具体操作起来是很难的,哲学家只是给你一个指导原则和思维方法。
        问:葛老师,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听了您的讲座以后有点疑惑,您老讲什么都要顺其自然,您刚才也说了不要妄加干涉,可是您又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我想问既然人类进化到今天已经是相当高等的动物,在自然界中人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而且我想知道人在整个历史中应该起到怎样的一种作用呢?谢谢!
        答:这是一个大课题,是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恐怕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这个问题从我们哲学上来讲是尊重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从哲学上讲,既要尊重客观规律,你不能违背它的规律,但同时你又不能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还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怎么把这两个方面找到一个非常恰当的平衡点上,这就是我们人类要掌握的问题了。所以具体来讲,实际上也是有为和无为的辩证法问题。你对大自然既要无为,就是要尊重它,要亲近它,顺从它;但同时人又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人也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面,这是有为的一面。从原则上讲我们要把两者结合起来,而不是完全对立起来,两者有对立的一面,同时也有统一的一面。我看只有从原则上讲,具体操作起来各个单位、各个领域当中不是很好说的,原则上你不要偏了,我今天讲道法自然,就没事干了,实际上也不可能,否则人类社会怎么能进步到今天呢?所以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过去人类长期以大自然主人的面貌出现,对大自然的资源任意开发、任意宰割、随意索取的这种态度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以至今天大自然对我们进行如此地报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来重新回味老子的"道法自然",请大家来亲近自然,强调了这个方面,并不意味着否定我们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要发挥的一面。人类社会这么多年,在有为、无为,无为、有为当中怎么寻找结合点,用你的话说就是平衡点,这是大家一块做的问题,是很难找的问题,不是很容易找得到的。但是原则上是这样,我想这个原则是不会有错的。
        问:葛老师您好,刚才介绍您是中国实学研究会的会长,这个对我来说感觉比较新,我想请您借这个机会来介绍一下中国实学,还有它跟道家儒家的关系,请您简单说一下。谢谢!
        答:这个问题不是咱们今天讲的课题。实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支派,在明清时候中国的哲学分为三大流派,一个是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一个是以陆象山、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派,还有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的实学派。这个派别为什么叫"实学"呢?实学就是讲实事求是之学,讲经世之学,它的对立面就是虚学、空谈、讲空话。这是务实的一种学问,因为当时的程朱、陆王学派已经走向了末流,他们整天空谈修身养性,而不过问国家大事。在这种情景下有一种思想出来认为这样不行,这么搞下去明朝要灭亡了,清人入关了,过一段时间外国人进来,这怎么能行呢?我们要关心社会,要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这样的一派叫做实学派。现在实学是一门国际性学问,中国的实学传到日本,形成了日本的实学;传到朝鲜,形成了朝鲜实学;传到了越南,形成了越南实学。东亚一带都有实学,实学是个国际性的学问,但实学的发祥地在中国,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实学跟道家的关系是这样的,它吸收了道家的一些东西,同时它也批判道家。因为道家讲得比较虚,讲"道",这个"道"是什么东西,到现在也讲不清楚,但是确有这个东西,道家是虚无之学、空虚之学,因为当时实学主要的批判对象是三个,一个是佛教,一个是道教,还有一个是程朱陆王末流的空虚之学,但是它又从道家当中吸收了某些东西。所以它既是道家文化资源的继承者,同时也是道家的批判者,就是这样的关系。
        问:人是不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有为"本身是不是就是一种自然?另外我对"道法自然"有另外一种理解,我理解是"道"产生的本源就是自然,这就是"道"了,这和我们现代哲学里面真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其实是同一个命题。“道法自然”其实不属于《道德经》的东西,也不属于道家的东西,它就是我们客观实际产生各种道理各种理论,它就是一个基本的思维原则,就是说符合自然。还有一个问题,您刚才谈了“不争之德"的思想。比如说大学里面讲师争教授,教授争博导,为什么呢?这就是贵物的思想在起作用。他以物为贵,评了教授之后,当了博导之后,房子、票子以及各种社会待遇都会得到,这实际是一种现代的自然,它为什么自然呢?整个社会大环境就这样。他必须来争这个讲师,争这些东西才符合这种自然的潮流。首先对于我们每个人呢,道家有一种思想"万物各有太极",那么你的太极是什么?你目前的太极就是你的世界。假如我是一所学校的教授,我就在大学里,我的太极、我的世界,我就在这个圈子里寻找我的道、我的生存观,这也是我的自然。我不能和现实格格不入,我觉得道家思想分两个阶段,这才是真正的道。另一个是庄子阶段,庄子的思想是养生,是一种其他的东西,他已经脱离了老子的道。老子的道可以产生孔子,可以产生其他的,"道"有一个道理就是这样的。我想向您请教一下不贵物的思想和现代理论中反腐败、廉政建设等问题。实际是贵权的思想产生了腐败,因为权过于贵,现在讲淡化权力,淡化物,或者说淡化名利,这是一个社会发展、净化社会环境所寻求的根本的东西,淡化这些东西才能使整个人类的发展走向另一个高度,那么人类的发展怎样能净化自己?《道德经》我从中学时期就看过了,在看的过程中觉得它并不是道家的东西,甚至老子为什么只写一篇《道德经》呢?我想问几个问题,几个"是不是"吧,第一,人是不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有为本身是不是一种自然?另外是不是"不争"是一种争的方法和争的艺术?
        答:这位同志提了很多问题,看来你是读了《道德经》的,也有自己的体会,《道德经》一共有5000字,古人写了5000字,到现在2500多年,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哲学家、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心灵来阅读《道德经》,因此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这是很正常的。刚才他讲用他的阅历、他的体验来读了《道德经》,他可以得出一套看法,这是非常正常的。我刚才讲用每个人的阅历来阅读古代圣贤之书。黑格尔曾经讲过这么一句话,一本书,三、五岁的儿童读,是个味儿,经过沧桑的老人读又是一个味儿,年轻人读又是一个味儿,不能说一本古书读起来都是一样的,这本书就不值钱了嘛,总的味道很浓,各种各样味道都有,就像我刚才讲用我们每个人的阅历、每个人的心灵去阅读古代圣贤的书,从中汲取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就是这个目的。
        你问人是不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因为人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大自然演化到一定阶段慢慢变化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当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当人一旦形成为人的时候,从自然中分化出来的时候,他就开始和大自然对立了。另外,刚才有一个理解可能曲解了,我说"道法自然"原话是这样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用"道法自然"这四个字来概括了。刚才你的理解在学术界也有,“道法自然”是把自然作为最高的范畴,因为是这样推上去的,“道”是源于自然,有这样的理解,但是从老子整个道的诠释来说这种理解可能不是很恰当的,这地方的"法"字,就是说道本身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源于"的意思。因为道最根本的属性就是自然,不是说道以上还有一个自然,如果那样的话就不叫道家了,就叫"自然"家了。再一个你说"不争之德",不争之德是一种争的艺术,这一点我同意你的看法,不争即大争,这就是一种艺术,不争就是一种争。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有时候,有人对别人进行攻击或者污蔑,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一种就是争,当面跟他辩论,如果对待小人就应该"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根本不理你,就像鲁迅先生讲的话,对这种无聊的小人,最高明的办法就是"不理","不理"就是不争之德,我不知道你们有这种体会没有?就说有时候不理反而比理他更有效,这也是一种争,所以不争即大争,不争即争。这是争的一种艺术,我同意你这种看法。至于说物贵还是人贵的问题,我们人类活在世界上当然离不开物,要吃要喝要住要花钱,孩子要上学,看病要钱的,没有钱没有物怎么行?当然不行。老子只是说在处理外物与生命健康的关系上有轻重的问题,不是有无的问题。但这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有时候要变。我觉得这两种生活模式在现实生活当中是可以交叉使用的,有时候是"物重于身",有时候是"身重于物"。我的意思是说这两种生活模式供你选择,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最好?根据你的人生阅历,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选择,很难说哪一种是绝对好,哪一种是绝对坏。

(网站正在建设中)

豫ICP备16023215号

网站制作史秉直--QQ:813963062

豫公网安备 41080202000039